河南信阳历史,路宪文——一位非本地籍却不可或缺的特殊人物

信阳 更新于:2025-09-15 01:42
  • 魔法船帆0r
    在河南信阳的历史上,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是不得不提的,他就是路宪文,他虽然不是本地人,却在当地家喻户晓。时至今日,民间仍然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,特别是那些老一辈人,提及他的名字更是刻骨铭心。

    前阵子回信阳平桥老家,跟楼下78岁的张大爷蹲在墙根晒太阳,唠着唠着就聊到了过去的人和事。一提起路宪文三个字,老爷子手里攥着的旱烟袋都停了,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,嗓门也提了八度:“那可是咱信阳的活菩萨啊!你爹小时候上学的学堂,就是他牵头盖的!”我赶紧凑过去问细节,张大爷呷了口浓茶,慢悠悠讲起了他亲眼见的事儿。

    那是1950年前后,信阳刚解放没几年,不少村子连所正经学堂都没有,娃们要么帮家里放牛,要么跟着大人下地,想认字只能找识文断字的老先生偷着学。路宪文那会儿刚到信阳工作,下村调研时见着个七八岁的娃蹲在私塾门口扒着门缝看,冻得小手通红也不肯走,他上前问娃想不想上学,娃低着头说“俺家没钱,先生不收”。就这么一件小事,路宪文记在了心里。

    回到县里后,他连着开了三天会,有人说“先把粮库建起来才要紧,上学哪有吃饭急”,路宪文拍着桌子说“娃们不认字,将来咋建设家乡?粮食要囤,学堂更要盖!”他带头把自己的办公用房腾出来当临时教室,又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十几个村子,找乡绅借木料,找泥瓦匠凑人手,自己还天天早晚去工地帮忙搬砖。张大爷说,那时候他才十岁,跟着爹去工地送水,就见路宪文穿着打补丁的褂子,裤腿卷到膝盖,满手都是泥,跟工匠们一起和泥砌墙,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歇着,有人劝他歇会儿,他笑着说“多干点,娃们就能早一天坐在教室里”。

    学堂盖好那天,全村人都来了,娃们背着新做的布书包,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。路宪文站在学堂门口,给每个娃发了一本生字本,摸着一个瘦小子的头说“好好学,将来做个对家乡有用的人”。那个瘦小子后来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,毕业后回信阳当了老师,教了一辈子书,直到退休还常跟学生讲路宪文的事儿。

    除了办学堂,路宪文在信阳干的实事,老一辈人能掰着手指头数半天。比如修灌渠,那会儿信阳经常旱涝交替,一到雨季就淹地,一到旱季就减产。路宪文带着技术员跑遍了信阳的河沟沟渠,白天测水位,晚上画图纸,有次在山里勘探时差点摔下陡坡,腿擦破了皮也没当回事,照样第二天一早就去工地。灌渠修成后,周边几个乡的农田都能浇上水,收成翻了一倍还多,村民们偷偷给灌渠起了个名儿叫“宪文渠”,后来县里要改名,老百姓集体请愿才保住这个名字,直到现在,那条渠还在灌溉着上千亩农田。

    有人说路宪文“傻”,放着舒服的办公室不待,天天往乡下跑,风里来雨里去,可他却不这么想。张大爷说,有次路宪文生病发烧,躺在卫生院里还惦记着麦收,让通讯员把村干部叫到病房,叮嘱他们“一定要组织好人力,别让麦子烂在地里”。病刚好一点,他就撑着身子去麦地里,看着金灿灿的麦子被收割,他蹲在田埂上笑得像个孩子。

    路宪文不是信阳人,老家在山东,可他在信阳待了二十多年,把家安在了这里,连孩子都在信阳上学、工作。他退休后也没回山东,就在信阳老城区住,每天早上都去菜市场买菜,跟摊主唠家常,谁家有难处找他,他只要能帮就一定帮。后来他去世时,送葬的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,不少老人哭着说“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官了”。

    现在信阳还有条路叫“宪文路”,路边的宣传栏里贴着他的照片和事迹,偶尔有老人带着孩子路过,会指着照片说“这是路爷爷,当年就是他让咱们能吃饱饭、能上学堂”。有时候我就在想,为啥一个外乡人能被信阳人记一辈子?其实答案很简单,就像张大爷说的“他心里装着老百姓,老百姓就把他刻在心里”。

    你们老家有没有这样的人?可能不是什么大人物,也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,可就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小事,让一辈辈人都忘不了。评论区聊聊你们老家的“路宪文”吧,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值得被记住的人。

    信息来源:信阳地方史志《信阳人物志(现代卷)》及信阳平桥、浉河等区域民间口述史料整理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